首页 >> 美丽乡村 >>新闻 >> 【乡村振兴】伊滨 精心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伊滨 精心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1-10-04     作者:黄红立【转载】   来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未命名_副本25.jpg

    朱窑合作社的谷子熟了高晨奇摄

    孙窑社区文化广场高晨奇摄

    洛阳天佑春都火腿肠生产线倪睿摄

    万安山舜耕园研学基地(资料图片)

    伊河岸边绿意浓刘冰摄

    位于伊滨区的国家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研发的“超拖一号”亮相央视丰收节晚会(资料图片)

    豪泽国际郁金香花海项目(资料图片)

    倒盏村沟域经济示范带车晓军摄

    万安山山顶公园徐文波摄


    □本报记者黄红立通讯员陈爱松

    万安峨峨连嵩岳,伊水滔滔奔洛河。

    青山绿水之间,伊滨城区和乡村齐头并进,一日千里。

    作为“洛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发展平台”,近年来,洛阳市伊滨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乡村发展高质量,以建设“活力伊滨、魅力伊滨、生态伊滨、人文伊滨、智慧伊滨、幸福伊滨”为目标,全面实施产业兴旺、农业提质、环境提升、文明创建、社会治理、人才回归等工程,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让乡村既有美丽“面子”,更有厚实“里子”,走出一条富有伊滨特色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个个关于产业兴旺、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故事正在伊滨大地这片热土上讲述,一幅幅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山水之间徐徐展开。

    “钢制家具+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产业兴旺绽放乡村振兴“新亮点”

    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

    走进庞村镇钢制家具企业,一股“新”风扑面而来:车间干净整洁,智能化生产井然有序;鼠标一点,就可完成生产、订单以及售后服务;置入“智能芯”的钢制家具产品正在装车,奔赴全球各地;医养家具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家居化、绿色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正让庞村钢制家具这一乡村传统产业“凤凰涅槃”,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天佑春都火腿厂,绞肉灌肠、熟制杀菌、冷却成品、检验贴标……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忙碌着。30条高低温肉制品自动生产线,100余个品种产品,8万吨年产量。产品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并已进驻淘宝、天猫、拼多多等多个网上销售平台。历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春都”,借力洛阳都市圈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东风,正以蓬勃的朝气迎接美好的明天。

    工业如梅报春,农业、文旅业多点开花。围绕“一沟一亮点、一域一特色”,伊滨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式“农文旅”示范区。

    每到周末节假日,倒盏村,一个荒沟里长出来的美丽乡村,就会迎来了大批游客,品美食,亲田园,做研学。以前的荒山沟,如今的“聚宝盆”。倒盏村先后荣获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金岭银沟。

    在丘陵地带的寇店镇朱窑社区,专业合作社的700余亩谷子丰收了,金灿灿的谷穗望不到边。朱窑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脱贫户大力发展优质谷子种植,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建成一条日加工15吨小米的生产线,形成了谷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并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集体经济。

    诸葛镇下徐马社区的软籽石榴也迎来了丰收期。该村通过“党组织+帮扶单位+省农科院+基地+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走上了石榴兴村的富民之路。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伊滨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市场需求,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草莓、桃杏、蓝莓及花椒、谷子、花生、芝麻、红薯、黄豆等高效林农作物种植,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如今,伊滨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业与互联网、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进一步融合,万安山山顶公园、七彩大峡谷、高山牧场、郁金香花海、玉川古寨、玉泉谷、舜耕园等一批依托“山、坡、沟、谷”打造的文旅与农业项目正扮靓伊滨乡村,带动群众走向幸福。

    “道路建设+清洁行动+村居形象”生态宜居绘就乡村建设“工笔画”

    乡村振兴,生态要宜居。

    走进寇店镇水泉社区,新修的大谷路伸向远方,小溪穿村而过,东汉风格民宅掩映在绿树花丛中,村边万安山绿意葱茏,俨然一幅清新秀美的乡村山居图。

    在庞村军屯社区,新建的门楼巍然而立,村中小游园凉亭矗立,曲径通幽,墙上凌霄花迎风招摇。

    舜帝庙社区犹如大花园,墙上绘画,庭中花开,“垃圾二次四分法”已在这里得以全面实行,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边的舜耕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研学者……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证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伊滨以“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围绕八纵八横交通格局,全面贯通城市与农村、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等毛细血管道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开展“四好农村路”创建,实现“村村通,户户通”。

    积极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设农村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动党群、志愿者3000余人次,共清理农村垃圾乱堆乱放1800余处。2022年之前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将全部解决。

    积极提升乡村形象。按照乡村建设“四个一”(一个门楼、一个游园、一个公厕、一个广场)“四美乡村”(环境美、村庄美、田园美、庭院美)“五美庭院”(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的标准,修建门楼、提升游园、完善广场设施、建设公厕……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新建村门楼牌坊75个、公厕75个、文化广场75处、游园75处,各个社区都有了自己的“网红打卡地”。

    万安似画屏,伊水如锦绣,乡村三季花、道路四季绿。为实施生态美区战略行动,伊滨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以南部万安山生态屏障、北部伊洛河全国示范河湖段、外围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为空间纬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基本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农村“全域美化”“最美人居”的目标,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治理的村占比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29元。

    “文化广场+家风家训墙+乐养居”文明和谐唱响乡村生活“幸福歌”

    美丽乡村,内在是文明。

    在寇店镇孙窑社区,退休老干部孙献曾喜欢来到文化广场,悠然地坐在长廊下,左手拿着二胡,右手拿着胡弓,拉一曲悠长欢快的乐曲。广场上,有老人们悠闲地坐着,孩子们顽皮地闹着,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停留在长廊展板前学习党的历史。文化广场成为孙窑社区的“新地标”,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阵地”。

    在马寨社区,家风家训墙最为醒目,上面列着社区的祖传家训。“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家风家训墙引领着村风民风,村风民风又促使着村庄面貌的提升。

    在寇店镇干村社区乐养居,《新二十四孝图》巨型墙绘远远就能看到。乐养居内干净整洁。老人们散步、闲谈、下棋,其乐融融。乐养居成为尊老敬老、为老服务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成为乐享晚年的“幸福驿站”。

    文化广场、家风家训墙、乐养居是“党建引领、四治并进”稳步推进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伊滨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弘扬乡居文明,修建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风家训馆、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定期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宣讲活动,发挥阵地建设的综合功能。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领文明乡风的建设。利用重要时间节点,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举办饺子宴等孝老、敬老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活动,发挥德治效能。同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畅通群众参与农村治理的渠道,进行普法教育宣传、强化矛调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自治固“本”,法治强“基”,德治铸“魂”。伊滨区各个乡村通过丰富的载体与多彩的活动推进文明和谐的村风,营造“美丽文明和谐”的良好生态氛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新文化新风尚基本成为主流,全区85%以上的村和镇创建成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

    “人才入库+引进活水+强化培训”人才振兴合奏乡村治理“交响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

    1月15日,河南日报以《有体面、有尊严、有奔头!河南23位新农人评上高级职称》为题,对伊滨区返乡创业的新型农民赵海被评为高级农艺师的事情予以报道。今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农民培训有实招》一文又以赵海为例,报道了“拿得起锄头,开得动机器,搞得了研发,玩得转PPT”的新农民形象。

    李村镇偏桥社区的张汉伟退伍后在外经商,经动员后,回乡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建强党支部堡垒,带领社区成员以敢啃“硬骨头”的信心和毅力,高标准完成了征迁安置任务。短短几年,把后进社区带成先进单位。

    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村能人”正在充当着现代农业农村的耕耘者、播火者和引领者。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成为返乡创业的开拓者、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离不开伊滨区人才振兴的大力实施。

    人才入库,规范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对1510名乡土人才的思想政治表现和主要工作实绩、特长、返乡创业意向等进行调查统计,建立“乡土人才”库,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能带富的乡土人才。在区“乡土人才”库中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的230余名乡土人才被纳入村级组织后备力量管理,为村级党组织换届和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提供人才储备。

    引入活水,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伊滨区组织部门健全组织机构,以区“两新”党委驻外支部为依托,以政策鼓励为导向,在人才主要输出地召开老乡联谊会、恳亲会、通报会,印发乡情资料,及时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以及有关鼓励回乡的政策措施,广泛发动宣传,助推回归工程,为回乡创业人员开设“绿色通道”。

    强化培训,适应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为了给乡土人才创设优厚的成长环境,伊滨区组织部门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乡土科技人才制度,有计划地“走出去、请进来”,开展顺应乡村振兴新形势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的技术培训,增强乡土人才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21年,按照“政府出钱、学校出力、干部受益”的模式,探索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102名符合条件的“两委”干部报名参加,为伊滨“明日新城”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激活发展充沛“动能”。

    如今,伊滨区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格局基本形成。立足“十四五”,伊滨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凝聚思想共识、找准路径抓手、扛起政治责任,聚焦洛阳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创新创业新高地、伊洛山水宜居城、城乡统筹示范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更大力气补齐短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奋力开创新时代洛阳“三农”工作新局面,推动伊滨板块在洛阳都市圈建设中更有作为。


16386751248220019999.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08661122
13233915315
13837970112
18338879775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守信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