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文化 >>文旅 >> 【乡村拾零】难忘的吕不韦墓
详细内容

【乡村拾零】难忘的吕不韦墓

时间:2022-08-02     作者:王际鑫【原创】

未命名_副本25.jpg

e63399ccc4b97246dde80c5905c2898.jpg


   吕不韦墓冢,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大冢头村,就在我的母校偃师一高校园内。墓冢在校园东侧,冢很高很大,叫大冢。有盘道通向冢顶,上面有数十间房屋,新中国成立前曾驻扎过镇公所、区干队,所以也称小寨。新中国成立后,冢上最大的房屋曾被学校作为“音乐堂”,供同学上音乐课。其余房屋住着几位老师,还有学生宿舍,我们班的男生就住在“音乐堂”的楼上。春天,在大冢上可以看到一望无垠的田野,能够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田野上辛勤劳作的农民使我终生难忘;夏天的夜晚,蛙声阵阵,鸟语悠扬,仰望深邃的星空,轻风吹拂着我无数遥远的遐想;冬天,宿舍的通铺下垫着厚厚的麦秸,活力十足的同学们挤在一起,抵御着滴水成冰的严冬寒霜……

  为了凭吊这段凝固的历史,为了探究这废墟的召唤,我想着,想着,好像历史又退到了那远古的年代,在荒冢衰草中,仿佛又晃动着吕不韦若隐若现的身影。

   历史上的吕不韦,原是战国时代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靠经商发迹,堪称一代富商大贾。在中国古代,虽然早有司马迁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商人很少有人能像范蠡那样由从政而经商,变身为“陶朱公”流芳千古。吕不韦却异想天开,大胆地贩卖起皇帝来。他由投资谋划秦子楚(即庄襄王)即位,到扶持年幼的太子嬴政(秦始皇)为王,终于赢得了入秦为相,以至于辅政专权,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数千,家童上万。入则秦王口称仲父,百官俯首;出则将尉前呼后拥,诸侯远迎,真可谓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谁知乐极生悲,泰极否来,终因“政治权力之争”及“宫中讳事”败露,而被秦始皇嬴政罢相赶出长安,迁居封地洛阳。他自感大势已去,无奈走上了饮鸩自杀的不归之路。就在他死后,门客还因窃尸以葬而受到秦王的严惩。

   后来的大冢就是吕不韦的归宿之地。

   对吕不韦的评价众说纷纭,虽盖棺而不好定论。我更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先生对吕不韦的评价:“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

   吕不韦作为战国后期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两任秦国丞相,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甚至还扩张了疆土,兴修了水利(郑国渠),为秦国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历时8年,主持编写了“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吕氏春秋》,为封建大一统的理论做了新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尽管他和秦始皇政见相悖,又发生了激烈的权力冲突,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与吕不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跃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尽管表现出了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阶级历史局限性,但他对秦统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仍称得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莎士比亚说过:“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超越死亡,一是留下子孙,一是留下著作。”综观吕不韦的一生,看来这两点是做到了。他劳劳碌碌换来了显赫名利,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蓦然回首,若吕不韦甘于行商,有把握是个成功的商人,换来的,可能是与赵姬长相厮守的富足安逸生活。而他选择了弃商从政的冒险之路,尽管为秦国统一六国作出了有史可鉴的贡献,却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奋斗了一生的吕不韦在政治上始终未能大展宏图,在为人父为人夫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到头来还做了封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吕不韦的政治生涯,是他商人本色造就的结果。从政非为民,而为“商”,他的结局就像一个失去了所有财产的商人,“生意”无法继续,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人间沧桑,历史留下可供寻觅的吕不韦遗迹至今已经不多,吕不韦墓冢和碑刻可算罕有的遗迹了。



16386751248220019999.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08661122
13233915315
13837970112
18338879775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守信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