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洛阳频道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宜阳】召伯甘棠廉风净地 历史之古老 文化底蕴之丰厚
详细内容

【媒体看宜阳】召伯甘棠廉风净地 历史之古老 文化底蕴之丰厚

未命名_副本25.jpg

    在宜阳县的村落中,若论名称之美丽、历史之古老、文化底蕴之丰厚,莫过于甘棠。

微信图片_20220911223542.jpg

    甘棠村位于宜阳县城西三公里处,前临洛河水,背靠香鹿山,交通便利,百姓富庶。村中有片甘棠林,棠梨成熟时节,一颗颗灰褐色的果实如玛瑙串般闪烁枝头,伸手摘下一颗,轻轻一咬,瞬间你便会体味到口舌生津的美妙,汁液酸甜,略带点儿涩,果肉很面,又有点儿沙,细品慢嚼,别有一番滋味。

   

  甘棠村的得名,和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召伯密不可分。召伯也称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庶子,一生历文、武、成、康四代,是一位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于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伯去后,当地百姓“思其人爱其树”,就把他巡幸的村子命名为“甘棠”。《诗经·召南·甘棠》颂扬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千百年来,召伯甘棠,已经固化为一种清廉爱民的精神,纯净着人心,更引领着官风。“甘棠”成了地方官员惠政于民的象征,“棠荫”也成为清官良吏政绩的代称。


    甘棠村地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官道要冲,旧设甘棠驿,唐时又新建甘棠馆。诗豪刘禹锡途经此地,惊诧于甘棠的美丽繁华,写下两首《题寿安甘棠馆》,其一:“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其二:“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余步。”在刘禹锡笔下,甘棠村自然和谐、清雅闲适,恍若世外桃源。


      元末明初,中原历经战火,馆驿废弃。明世宗时的兵部尚书王邦瑞,是宜阳莲庄人,“素有大志,视天下事无一不可”,他曾多次到甘棠拜祭召伯,表达敬慕和追思之情。他在《题甘棠驿》中写道:“旧驿今为寺,红尘已入空。甘棠思召伯,双树定禅宗。”


      清雍正二年,河南府尹张汉(云南石屏人,康熙进士)到宜阳城南锦屏山下的召伯祠拜谒,写下《锦屏山谒召伯祠》:“便持竹杖脱呜驺,要立青山最上头。似锦重开千叠嶂,如船城傍一泓流。只因世远无棠在,长系人思托树留。笑起题诗存片石,借传姓氏记曾游。”


      正是看到“世远无棠在”,所以张汉在甘棠村栽种了13株甘棠树,并题写“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由时任宜阳知县郭朝鼎刻碑立于村头。如今,这块高2.2米、宽0.72米的召伯听政碑被当地政府建碑亭妥善保护起来,巍然矗立在召伯文化广场正中心,碑头有双龙戏珠精美雕刻,碑身“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圆润流畅、端庄大气。2012年,“召伯听政处”成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宜阳学者乔文博对召伯文化情有独钟,曾四处考证,收集资料,为研究发掘召伯文化留下许多宝贵资料。他的《棠荫集》中有一首《宜阳甘棠留题》:“古有召公棠,今存听政碑,先圣留遗爱,后贤增其辉。百姓思惠政,三章歌永垂,我来访循良,惟期廉风吹。”


     “惟期廉风吹”,表达了人们最真挚朴素的情感。官吏之所以追思召伯,百姓之所以爱戴召伯,不就是希望召伯“敬德保民、勤政爱民”的思想能世代相传、“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作风能发扬光大吗?

微信图片_20220911224546.png

      召伯甘棠,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官德文化、勤政文化、廉政文化的精神家园。


16386751248220019999.png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08661122
13233915315
13837970112
18338879775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守信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