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时】葡萄——中国珍果从历史深处走来时间:2024-06-27 葡萄——中国珍果从历史深处走来 偃师品牌葡萄产业发展纪实 孙友群
偃师葡萄产业的种植经营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它的起源与发展可上溯至古代春秋时期,出自河洛地区的《诗经》“王风”部分就留下了古代葡萄篇章。汉代后西域葡萄传入中原,广泛栽培。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葡萄的种植方法,并说葡萄有黄、白、黑三种。在中原地区,葡萄“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可见,葡萄种植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林果业。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认为葡萄可鲜食又能酿酒,因此,他在洛阳下诏发展葡萄种植,魏文帝曾对群臣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葡)萄。当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酒醉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沫称奇,况亲食之者?远方之果,宁有匹之者?”曹丕对葡萄大加赞赏,认为没有别的水果可与之匹敌。当时葡萄被称为中国珍果。由此葡萄在洛阳广泛种植,后成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制中心。历史上洛阳十三朝古都七在偃,因此,偃师葡萄在当时曾是皇帝的贡品之一。 ——引之
一、偃师葡萄种植源于历史名镇——缑氏 偃师种植经营葡萄得益于历史名镇——缑氏。缑氏镇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在历史上曾11次设县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玄奘大师就诞生于此。缑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如著名的唐恭陵、玄奘寺、灰嘴遗址、刘国古城、西园墓等。历史传说:新疆葡萄最出名,唐僧西天取经就从那里经过并曾带回过自己的家乡,回来他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文化名人。老百姓说不如咱也借借玄奘带回葡萄的光?一句玩笑话,缑氏就成了今天的“葡萄之乡”。 缑氏镇今位于偃师南部,东邻府店镇,西接大口镇、高龙镇,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岭,与顾县镇接壤,207国道横穿东西,310国道纵贯南北,总面积80.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273个村民组,总人口6.5万余。 当下,缑氏葡萄远近闻名,其特色是个大、色艳、糖分高、口感好、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丰富,且易冷藏和深加工。被誉为“冰糖葡萄”,曾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缑氏葡萄种植几乎辐射到偃师多个乡镇,因此,整个偃师葡萄产业的发展犹如一个传奇的神话迅速蔓延开来,整个葡萄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近及远,由名不经传到名扬中原、由主要内销到走俏全国这样一个艰辛而又辉煌的过程。 (一)由点到面,从试验到普及 大约上世纪80年代,首先引进葡萄种植经营的个体示范带头人就是缑氏镇唐僧寺村当地著名的农业专家林方立。他由原来研发种植苹果、梨树等林果开始,逐渐转型到引进种植葡萄上,他从研发种植农作物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农民种植林果作物经济收益比种植粮食农作物要高,后来又发现同是在水果种植经营中,葡萄比苹果、梨树等一般性水果经济收益更高。所以从1988年,他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葡萄栽种上。起初以引进栽种巨峰牌葡萄品种为主,租种十余亩土地,进行试验性种植。几年来的栽培经营实践证明,当地的土壤、水质、气候等各方面自然条件都符合葡萄种植的要求,并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它农作物。当时在林方立的引领示范带动下,周边许多农户逐渐开始种植经营起葡萄来。于是,偃师打造葡萄品牌产业之旅在缑氏镇的唐僧寺起步。 (二)葡萄种植经营合作社应运而生 到了90年代初期,缑氏葡萄种植农户逐年递增,由原来的几十户达到几百户,并且发展趋势有增无减。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技术含量、便于统一培训指导、形成规模效益,当地政府部门牵头,采用“农户+基地”的模式,成立了多个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给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家,一是林方立成立的惠农葡萄专业合作社;二是当时的唐僧寺村委主任郭保卿成立的绿惠苑葡萄专业合作社;三是缑氏镇程子沟村党员干部、村民小组组长刘增通成立的通峰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发展和日益壮大,进一步推动了葡萄种植经营产业的迅猛发展,种植农户和面积扩大了几十倍。同时,引进葡萄新品种开始多元化,由最早的巨峰、京亚两个品种增加到夏黑、红提、无核白、维多利亚、巨玫瑰、阳光玫瑰等十多种。合作社优势逐步凸显出来,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化、合作社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完善。管理上统一引进优质品种、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栽培技术。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种植、生产成本。经营上统一订单、统一销售、统一价格,这样既保证了农户的稳定收入,又消除了农户之间相互压价、不合理竞争、易产生矛盾等不和谐现象。通过技术创新、品种开发,管理升级,使偃师葡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葡萄每亩产量由原来的1500—2000公斤提高到3000—4000公斤,出园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6元至2元提高到2元至5元。农户每亩收入由原来的几千元达到1万多元。 葡萄种植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使广大葡萄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与日俱增,许多农户由原来年收入几万元、十几万元猛增到几十万元、个别甚至达到上百万元。这使当地广大农民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三)葡萄种植经营向公司化迈进 随着葡萄种植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而很快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进一步高度重视。他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农业调整力度,把发展葡萄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的富民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并对辖区内的葡萄种植经营进行了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提出了符合实际比较精准的指导意见。一是进一步提升规范合作社的功能和管理标准;二是把具有一定规模且管理经营好的合作社改制为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发展葡萄产业公司,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葡萄产业集约化种植和经营发展新模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创建的公司独自注册、独自经营,其种植管理经验、销售渠道等资源与群众共享,成为偃师推动和发展葡萄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平台。经过努力,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葡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三个:第一个是于2003年由缑氏村人郭向民成立的偃师市唐僧寺葡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第二个是于2004年由唐僧寺村委主任郭保卿成立的偃师市财汇农牧业生产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第三个是由缑氏镇程子沟村刘增通成立的通峰葡萄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0万。这些公司先后被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偃师以三个公司为龙头,通过采取“技术创新、综合开发、引进人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极大地提升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使产量由原来的每亩3000—4000公斤提高到5000—6000公斤,使广大果农的纯收入增加了4成。公司模式的运作,促使葡萄种植产业进一步组合升级,经营更加规范、更加合理合法化,推动葡萄产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带动当地经济良循发展和农民快速致富。三是初步打造以207国道为中轴线的万亩葡萄长廊,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葡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同时,政府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葡萄种植经营的优惠奖励措施。随着葡萄种植经营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升级,当地葡萄种植产业开始由做大向做强迈进。产业形势的向好发展引来了全国各地的葡萄经销商源源不断的向这里聚集,葡萄产品供不应求,销量与日俱增,市场主要辐射广东、云南、四川、山东、辽宁、河北等地,特别对南方葡萄终端市场有着更大影响力。至此,缑氏葡萄品牌产业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显现出来。 二、总理走进历史名镇 2006年7月15日这一天,是缑氏广大人民群众一生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亲临缑氏,慕名来到著名的唐僧寺葡萄园,调研了解享誉全国的缑氏葡萄品牌种植经营情况。其时,整个唐僧村沸腾了。全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广大干群聚集村头隆重欢迎温家宝总理的到来。温家宝总理一下车就与围拢的干部群众热烈握手,并向大家挥手致意,亲切的说“老乡们好!”。随后,总理在省、市等各级领导的陪同下,一起走进唐僧寺村第8村民小组群众种植的一家葡萄园内。总理望着一串串紫红丰满的葡萄,脸上绽放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时,该葡萄园园主亲手给总理剪下一串葡萄,递到总理手上,笑着说“总理,请您尝尝俺唐僧寺的葡萄”,总理就随便摘了一颗放到嘴里,慢慢咀嚼后,发自内心的说道“这里的葡萄真甜,谢谢您农民大哥,您辛苦了!”。接下来,唐僧寺村党支部书记郭向民向总理简要汇报介绍了缑氏近年来葡萄种植经营的情况。当总理听到村里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从管理、技术到购买生产资料,再到统一收购、统一出售、统一价格等为广大葡萄种植农户全方位做好一条龙服务,使产量和价格都翻倍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增长,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后,总理紧紧握住郭向民的手,激动地连连说“做得好、做得好,我代表当地广大农民谢谢你。”总理在将要离开时,谆谆的告诫各级领导:一定要鼓励、支持、引导好当地的葡萄种植业继续做大做强,因为它能使农民致富。总理的视察和讲话很快变成了一系列助推偃师葡萄品牌产业快速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奖励措施的红头文件。 三、葡萄品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多元化一条龙格局 随着葡萄品牌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为了使葡萄品牌产业步入更加科学稳健的良性循环轨道,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于是,进一步打造葡萄文化新型产业以及产品深加工等多功能发展格局开始提到日程上来。 其主要运作模式是:一是拉长葡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结合葡萄品质的特点,偃师绿惠苑果业专业合作社和偃师向民葡萄专业合作社分别投资500万元和1000万元开发葡萄酒深加工项目,创建了庄园葡萄酒业公司、唐僧寺葡萄酒堡,新上两条葡萄酒酿制生产线。经过试产,质量可靠,销售良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葡萄酒业项目的上马,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解除了广大果农鲜食葡萄过剩和晚期葡萄销售的后顾之忧,解决了部分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开发葡萄旅游观光业。集出售采摘、观光旅游、文化餐饮的多功能一条龙葡萄品牌产业发展新格局。偃师第一家葡萄观光生态园—--缑氏镇程子沟村葡萄观光生态园首先诞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发挥葡萄产业特色优势。通过举办葡萄文化节,发展观光农业、培育龙头企业、葡萄深加工等项目,使偃师的品牌葡萄产业进一步有序发展,后劲充足、实力进一步增强。 四、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及主栽品种均已形成 目前,“偃师葡萄品牌”地域保护范围为洛阳市偃师区境内,涉及缑氏镇、府店镇、高龙镇、大口镇、邙岭镇、顾县镇、翟镇镇、山化镇、首阳山街道等9个镇(街道),偃师葡萄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6′15"至113°00′00",北纬34°27′30"至34°50′00",总面积668.59平方公里。主栽品种为巨峰系列,部分早熟品种京亚、夏黑、中晚熟品种阳光玫瑰,少量辽峰、维多利亚、秋红宝、巨玫瑰等中早熟品种。 五、偃师葡萄品牌得到地方和国家权威部门定位认证 偃师葡萄品牌产业先后得到地方和国家一些权威部门认证:2003年偃师葡萄主要基地缑氏镇经河南省无公害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年被全国标准化委员会授予“第四批标准化一类示范区”;200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9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成功注册“唐僧寺葡萄”商标;通过了农业良好规范认证(GAP)。2017年1月,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偃师葡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12月25日,“偃师葡萄”入选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于是,区域性的葡萄种植经营品牌效应很快显现出来,驰名全国。 六、偃师葡萄品牌产业的发展愿景 乡村振兴“富”在产业、“根”在文化、“兴”在人才、“治”在组织、“美”在生态。 在偃师葡萄品牌产业引领下,开创了“绿色环保、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建设新格局,力求达到“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品牌化”标准。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形式,形成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全产业链开发组织联盟。重点培育三大新产业:一是现代农业的新型服务业;二是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和康养业;三是乡村商业化、礼品化、产业化的综合一体化产业。 未来规划设想的愿景是:全产业链开发,建立现代农业经营科学新体系,紧跟时代步伐,联姻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创新建立葡萄品牌研发机构及数字化运营中心,逐步推行互联网+智慧农业、未来农业和数字化农业,使偃师葡萄品牌行业走的更远、攀的更高,发展的更好,把这个历史传奇的人间神话传承给我们后辈的子子孙孙。
作者简介 孙友群,网名伊洛人家。河南省作协会员、 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偃师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河洛文学《洛风》执行主编、《华夏思归客》艺术总监、洛阳洛神文学院副秘书长、洛阳市玄奘文化研究会编辑部副主任。(联系电话:13783158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