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班散文】记忆中的中窑时间:2024-08-03
记忆中的中窑 卢 班 8月2日傍晚,迎着习习凉风,我和妻子坐在我的第二故乡-------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中窑村西边的草甸子上乘凉,一阵阵微风吹过,顿感湿热的空气中多了几分凉爽,甚是惬意。 看着宽敞的大马路上,灯火通明,车来车往,路边接二连三的烧烤摊,水果摊、小菜摊、牛羊肉摊一拉留儿好长好长,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前来这里买东西的回民、汉民都有,尤其是附近的汉民特别喜欢吃这里的清真食品,看着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中窑曾经的模样。 记得2010年,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把家搬到了中窑,从道南路北窑到北边的中窑,往北要经过徐家坑、班家街、过铁路涵洞到买家街,进入中信小区,那时的路,不仅曲曲弯弯,还很窄,到处是坑坑洼洼,崎岖难走,环境不尽人意。 记的临近沟边有一家卖炸鸡柳的小商户,因为质量好,味道鲜,生意一直不错,还有一家叫黑娃的一家人在打烧饼,因为烧饼经常烤的焦黄,价格才五毛钱一个,所以经常出现排队等着买的现象,因为本人做媒体的缘故,后来和黑娃还成了朋友,那时他们打烧饼一天就要卖掉5袋面粉,足足250斤啊,一天有多大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后来在临近河边的一家农户又有人租房开了一家星星水煎包,在去吃包子的过程中,才知道原来是距老家不远的老乡,星星包子铺最早时生意也不是很好,主要消费群体是农民工、上学的孩子们,慢慢地随着包子的味道的不断改进,面粉的质量,牛肉馅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星星包子铺每天要制作50多锅包子才能满足附近中窑附近回、汉同胞的饮食需求。 那时的中窑,东西向中心大道的大街上,几乎没有车辆停放,而我们还是第一家入住中信小区北区的住户,后来慢慢的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中窑的住宅楼才如雨后春训搬冒出,依兰春天,18层电梯房,在水一方,几十栋经济适用房等等总计先后建起了有五六十栋的住宅楼,楼房有了,外来人口也逐渐增多,原本只有6000多人的中窑,经过几年的发展,常住人口达到了将近两万人,尽管是回汉杂居,可从来没听说过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每年的伊斯兰教开斋节是中窑的重大节日,因为和村支书马伟信的关系我每年都会作为唯一的汉民受邀参加在中窑清真寺举办的开斋节,这一天,清真寺会在阿訇的主持下提前宰牛宰羊,分成块送给不很富裕的同胞,还安排能够制作油香(一种清真食品)、麻叶、杂烩菜的师傅,做出很多很多的美食,上午举行礼拜学习,到了中午在院里摆满桌子,每人一碗有牛肉做成小酥肉、肉丸子、牛肉片、木耳等做成的莲汤肉片,吃完了还可以再盛。参加开斋节的人们脸上都堆满了笑容,相互问候,其乐融融。 记得有一年过开斋节因为有事没能参加,清真寺还派专人到处找我,给我送上一大兜的油香和麻叶以示节日的问候。回汉一家亲,在中窑体现的淋漓尽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十余年过去,如今的中窑南北大路买家街虽不是十分宽敞,但也畅通无阻直通瀍涧大道,两边的路灯一到晚上,像一颗颗星星把中窑的夜晚照的通亮通亮,清真寺周围形成的清真食品一条街上各种各样的清真小吃品种多,花样新,小油条、包子、胡辣汤、豆腐汤、烧鸡兔、烤羊蹄、熟牛肉、米线、凉皮、擀面皮想吃啥都有,星星包子店也在最南端开了新店,环境舒适,风味独特的牛肉水煎包更是受到回汉两族市民的喜爱,最近因为水煎包供不应求,他们又新添了一口煎包子锅,每天两口锅轮流上阵,这锅熟了煎那锅,一家五口人忙的不可开交,门外等着吃包子的人们经常排起长队等着购买。 中窑,回汉一家亲,像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民族之星,在经济发展的大道上正阔步前行,中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卢班,字新柱,乡村振兴信息网总监,消费日报网河南在线策划部主任,洛阳市打黑除恶扫痞集中宣传先进个人,洛阳市农业系统新闻信息宣传先进个人。 终身手机;13608661122(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