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泉时间:2025-02-07 双泉村里相距百米有两孔泉:东泉和西泉,因此村名叫双泉。二泉用条石砌成,形如八角。二泉泉深约丈许,高出地面。二泉泉水甘甜,清澈碧透,终年长流不息。二泉既可饮用,又可灌溉。二泉还有神奇之处:离泉几米再打井,打到13米左右才能见水。多少年来,尽管其它地方出现干旱无雨,但这里的泉水依然如故,溪流潺潺,浇灌禾苗,长势喜人。据说这里的泉水和汝阳杜康酒厂的水质完全一样,还有的说是同一条地下河。北宋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1006—1097)到此,曾赋诗曰:“长剑并弹霜气毫,白虹半折秋云高。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首轻鸿毛。” 双泉村西邻大口引礼寨,东隔顾刘公路与扒头村相望,南邻刘庄村,北邻南家村。双泉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分别是:卢村(1——4组),双泉(5——9组),灰嘴(10——11组),齐家窑(12组)。双泉行政村共有12个村民组,3450口人,耕地4100亩,林地400亩。 据双泉之灰嘴原寨门边墙上的石碑记载:灰嘴原名温家村,但居住的不仅仅是温姓人家,并考虑到南边2里地处有虎元岗,又取名虎元寨。最后只因嘴儿上丈余深都是灰土,定名为灰嘴儿村。灰嘴村原以温、李、姬三姓为主,后有草庙、寨湾、黄巴崖、石家寨、姬家桥等地村民迁居此地,分别依东西沟而居。以后又有张、石、黄、刘、连等10余姓迁入。土改时有300余人,如今有900余人了。 双泉村有32个姓氏,其中卢姓194户,张姓106户,刘姓93户,赵姓20户,翟姓 双泉不仅有两孔泉,还有一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灰嘴原始文化遗址。 灰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缑氏镇灰嘴村东,距偃师城区约20公里左右。南依嵩山余脉青罗山,东靠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的浏涧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该遗址目前分东西两部,两者之间被巨大的冲沟分开。东址长宽约3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址长宽各约200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文化层自上而下依次叠压为商代( 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 )文化层、龙山文化层( 距今约4600-4000年 )、仰韶文化层(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三层总厚度约5米。如此三层叠压的情况,在黄河以南属首次发现,对研究三者承袭关系有重要价值。 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曾发掘东址,并对西址进行了调查。2002年10月~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一队为研究“早期国家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石器及石料的来源问题”,在西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勘探,初步肯定其是个比较单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东址的中部偏北发掘5×5米探方8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由于近几十年的耕作和取土,遗址地面较1959年发掘时低约1米左右,发现二里头、龙山时期的灰坑、水井、墓葬、房屋等各类遗迹百余个。历次调查、发掘的资料证实,灰嘴遗址的地层包括商代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各时期文化层总厚度约5米以上。除仰韶文化层出土遗物极少外,商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出土遗物均相当丰富,石器有斧、刀、镰、凿、钻帽等,骨器有刀、锥、镞、针等,蚌器有刀、镰、锯等,陶器除有鼎、罐、大口缸、尊、盆、壶、甑、鬲、碗等生活用具外,还出土有陶拍子、陶纺轮等。尤其是石器相当丰富,是二里头遗址石器的重要加工地。 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将其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泉北面有终南山,亦称太后岗,今称高祖庙。庙西北有冢,里人称为汉文帝薄姬娘娘冢。山北多姬姓人家,早年外迁姬姓支系,循家谱以太后岗寻根问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双泉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一是灰嘴大鼓。灰嘴大鼓始于晚清,其鼓谱舞姿经多次修改,日臻完善。定下来的鼓谱有“水中捞月”“天女散花”“仙女献宝““大河行舟”等。2004年大鼓队在洛阳第四届民俗文化庙会上,在参赛的2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一举成名。目前队员有80余人,大鼓30多面。其二有双泉舞狮,在1993——2000年,为洛阳牡丹花会助兴,曾与大力王狮子社争雄,名震四方。其三卢村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曾在20世纪50年代唱红偃南。高跷队走遍偃师。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双泉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儿女,值得学习。其中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的英雄人物有:卢水聚、齐万治、李水用、刘振清、温华凡、卢全忠等。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有:肖富朝、赵憨(已故)、齐明德、卢长安、齐永周(已故)、齐树禄(已故)、王宗儒、卢云虎(已故)等。 其它人物有:张孔嘉,国民党少将、参谋长,1949年率部起义。温宏武,北京大学教授。段广兴,解放后任河南银行行长。张清林,曾在瑞典、美国大使馆工作。祥见左图片。 甘甜双泉水,滋养一方人。新修建的龙少快速通道从村北经过,为这里的百姓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愿双泉村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刘学敏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