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信息网】杨建国:片区组团,全省为何学洛阳?时间:2025-04-23 片区组团,全省为何学洛阳? 全省学洛阳! 4月9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洛阳召开。 全省现场会,为何选洛阳?片区组团,洛阳做好了哪些关键? 以下为部分内容: 全省学洛阳! 4月9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洛阳召开。 全省现场会,为何选洛阳?片区组团,洛阳做好了哪些关键? 01 全省现场会,为何选洛阳? 关键会议,关键之选。 老杨认为,本次现场推进会,是一次全省性的路径确认—— 以“千万工程”为源点,以“片区组团”为载体,打出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破题之招。 那么,全省为何把这一关键节点,交给洛阳来承接? 一句话概括:洛阳,不只是干在前面,更是想得深、落得实,具备了“破题”“示范”“推广”的三重价值。 老杨从三个层面梳理: 第一:地貌全样本,是检验“片区化”成色的天然试验田。 洛阳的县域结构非常典型。兼具平原、丘陵、山区三种地形,是我省片区化推进乡村建设的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意味着:如果片区化理念在洛阳能跑通,那在其他地市同样具备落地基础;如果组团建设在不同地形地貌下都能出成效,那全省就能少走弯路。 换句话说,洛阳是天然的“地理缩影”,也是“全域实践”的模拟舱。 第二:机制真创新,是推动片区组团走深走实的关键抓手。 相比于单点突破的“示范村”或“美丽乡村”模式,片区组团的本质,是要解决过去“点上冒尖、面上不强”的结构性问题。 而洛阳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机制再造、路径创新: 包括构建了“151”工作体系,既有底线、又有抓手、还有保障,条理清晰、逻辑闭环; 包括推出“4+2”重点任务,围绕当前乡村最突出的产业、治理、服务短板精准发力; ...... 这些探索不只是“有动作”,更是系统性设计、可复制推广,已具备“以点带片、以片推面”的推广价值。 (三)样板树起来,是为全省提供“可看、可学、可干”参照系。 本次大会之所以选在洛阳召开,重点观摩嵩县、新安、孟津片区组团,不是偶然,而是看中了洛阳“干成了”“跑出了模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中,洛阳的嵩县、新安县双双入列,这不仅是对其前期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典型意义的直接肯定。 正是这三点——全样本地形、真创新机制、树起来的样板,让洛阳从全省各地市中脱颖而出,成为“片区组团”的首批试点、高地窗口、政策策源地”。 老杨认为,洛阳围绕“片区组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以片区为单元、以组团为梯度、以机制为抓手,走出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洛阳路径。 02 洛阳路径,关键在哪? 如果说“全省学洛阳”是一次集中检阅,那么“洛阳之所以能学”靠的不是概念的高大上,而是路径的扎实可行。拆开看,洛阳的片区化路径,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三个字:落得下。 为什么落得下?老杨认为,洛阳的“片区组团”之所以走得稳、立得住、推得开,关键有三条: 一是以富民为导向,把群众利益放在最前面。 “千万工程”的出发点,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洛阳深知,片区组团不是为了“建景点”,更不是为了“造盆景”,而是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富起来、乐起来、留下来。 所以不管是嵩县的环陆浑湖片区,还是新安的千年樱红片区,它们的落脚点都很清晰:让村民能参与、能就业、能增收。比如嵩县的“农家乐—组团打造—村企联营”机制,让村民从“租田地”变成“入股东”,从“打零工”变成“当股民”,实打实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以富民为导向,也决定了片区化不是简单地“上项目”,而是做民生。供水、污水、公交、养老、托育——组团发展推进的不只是产业,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是现代文明的向下扎根。 二是以产业为核心,让发展模式打造“可循环”。 没有产业支撑,组团就只能是个空壳。洛阳深刻认识到,片区化的生命线在产业,片区组团的底气也在产业。 比如嵩县怎么做的?“五大片区+40个组团”,每一个组团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撑腰”。这种做法有什么好处?产业联起来,公共服务就能集约配置;产业聚起来,人才、资本、资源就会跟着来。 再看新安,它的片区化探索更具有整体统筹和产业主导思维。新安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一环一链三片区”的整体布局,打造全域融合、分区发展、压茬推进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其中,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片区是新安片区化的典型代表。这个片区位于新安东部,涵盖磁涧、五头、仓头三个乡镇,总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77个村、常住人口超过15万,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安樱桃的核心产区,全县10.2万亩樱桃中有9.2万亩在这里。这个组团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正加快向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升级,提出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集种植、加工、交易、研学、旅游为一体的“樱桃+农旅融合”产业带。 发展路径上,一方面强育良种,引进“齐早”“布鲁克斯”等优质品种,推动品种更新、标准化栽培;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推广智慧管理、设施栽培,盆栽樱桃实现春节前上市,亩均产值高达40万元。同时注重三产融合,布局冷链物流、分拣交易、电商直播、果酒果干等加工链条,把“短链”做成“长链”,让樱桃不仅能吃、能看,还能体验、能传播。 更重要的是,新安善于用“文化+”做加法,挖掘“千年樱桃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做出节会、集市、文创等衍生场景,把一个特色农产品,做成了一个有产业、有生态、有流量的全域文旅融合片区。这正是“片区组团”应有的打开方式。 三是以“小切口”思维推进统筹发展,做到能落地、能扩展、能持续。 片区组团的难点,不在认同,而在实施。洛阳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它不图大、不求全,而是从“小切口”入手,逐项破题,逐级突破。 比如在乡村产业方面,洛阳不是动辄全县全域铺摊子,而是先从资源条件好的区域“组团出击”,以点带面。像嵩县就是先做“文旅生态组团”,一组团成熟后,再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拓展,做到“一组团成势、全片区成形”。 乡村建设也是同理。过去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常是“村村搞、户户干”,不成规模、成本高企。现在呢,洛阳通过“连村成组、组团提升”,比如基础设施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共建共享、公厕集中建设,不仅节省了投资,还极大提高了群众获得感。 在乡村治理方面,洛阳的“小切口”策略也体现在机制创新上。例如新安探索片区内党建联建、事务共商、矛盾共调,推动资源调配、服务供给更高效精准。这些看似“小事”,实则解决的是乡村治理的“大逻辑”。 “小切口”也意味着“可复制”。因为不是“大而全”,所以有样学样、就地调整、因地施策,推进更灵活,也更容易推广。 总的来看,老杨认为:洛阳的片区组团路径,没有搞一刀切,也不是简单复制“千万工程”,而是在河南本地资源条件、发展需求、群众期待的基础上,干出了“富民导向、产业核心、小切口推进”的组合拳。正因如此,才值得全省学,值得各地学。 03 三大任务,洛阳如何统筹打通? “千万工程”的本质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位一体、协同并进”。但三大任务往往各自归口、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导致“产业一条线、建设一阵风、治理靠下沉”的普遍问题。 洛阳走出的片区化路径,本质上就是在破除“三农”工作的“孤岛效应”,用片区组团的方式,统筹打通三大任务的协同链条、落实通道。 从全市来看,洛阳在这方面至少有三点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打包”解决重大任务,用片区思维统筹发力。 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修个广场、建个公厕、搞个节会就能见成效的,而是涉及规划、资金、建设、运营、治理的系统工程。洛阳的做法,是在片区层面整合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打包谋划、打捆推进。 比如嵩县环陆浑湖片区,规划设计中同步考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村庄风貌、公共服务等要素,实现从“单点建设”到“片区提升”的转变。在项目上实行“一个片区、一套方案、一体推进”,真正将乡村产业、建设、治理三个方面“捻成一股绳”,让任务落地有抓手、片区联动有成效。 二是“分类分级”明确梯度目标,实现精准提升。 洛阳片区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是目标分层、任务分类,不搞一刀切,不追求千村一面,而是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和治理能力,将片区细分为示范引领区、重点提升区和整体推进区三大类。 这种做法,既有利于集中资源打造样板,也为“边远弱小”地区预留了成长空间。例如新安县“千年樱红”片区作为重点打造的省级先导片区,在土地整治、金融支持、人才引育等方面获得倾斜资源;而其中磁涧、五头、仓头等镇,则通过组团发展、共享设施、共建服务,共同迈向城乡融合的新平台。 三是“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常态长效。 建设容易,管好难。村庄“空心化”、服务“碎片化”、项目“短周期”,都是制约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问题。洛阳在片区化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常态化运行机制,建立“市级谋全局、县级抓统筹、乡村重实施”的三级联动体系。 以嵩县为例,县里设立“片区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统筹推进,统一调度项目、调配资源、推动落实。片区内部探索“片长制”,强化片区内多个村庄之间的协作治理,解决“村与村谁来主导”“镇与镇怎么协同”的老难题。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第三方平台等多元主体,推动乡村运营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从打破壁垒到建章立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联动,洛阳用片区组团的系统打法,把产业发展、建设提升、治理创新串成了一套“组合拳”,让乡村振兴不再是多头作战的“叠加任务”,而是真正成为“协同治理”的系统工程。 04 为什么是洛阳?——对全省的五点启示 从“千万工程”的落地,到“片区组团”的破题,洛阳不是搞“样板展示”,而是在“任务牵引”“政策驱动”“机制重塑”中,走出了一条具备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乡村全面振兴路径。 老杨总结:这份结构清晰、逻辑自洽、执行有力的答卷,为全省提供了五点重要启示: 启示一:要有“抓手型机制”,让乡村振兴可操作、可推进。 洛阳提出的“151”推进机制和“4+2”制度安排,不是简单口号,而是任务分解、路径清晰的执行体系。 对其他地市来说,洛阳的启发是:千万不能把乡村振兴当成“规划册”“图片展”,而要把“抓手”做实、机制做细,让县有方案、镇有路径、村有项目、干有抓手。 启示二:要有“连片式设计”,打破村庄单打独斗。 乡村振兴不能靠“单点突围”,更不能一村一策、各干各的。洛阳的“片区组团”逻辑,就是打破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壁垒,重构空间格局、功能格局和协同格局。 无论是嵩县,还是新安,背后都体现出“跨村组团、连片推进”的思维。通过功能互补、产业共建、服务共享,形成“组团式发展、一体化提升”的新格局。这对全省其他县市尤其有借鉴意义——乡村不是孤岛,要从“村庄治理单元”走向“片区统筹平台”。 启示三:要有“平台化运作”,激活市场资本。 乡村不是靠财政包干就能振兴的,必须引入市场逻辑和资本机制。洛阳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搞“政府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搭平台、聚资源、引资本”。 比如新安的千年樱红片区,就通过农业产业园平台,引入企业、打造园区、推动“樱桃+深加工+文旅”的融合发展;嵩县也通过打造运营公司、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实现了产业链条延伸和要素资源集聚。 对全省来说,这意味着必须转变思维,转向“平台化运作”,让市场真正成为要素配置的决定力量。 启示四:要有“实战型团队”,书记带头干、支部强村带。 一个片区强不强,关键看书记;一个机制能不能落地,关键看有没有“实干班底”。洛阳的片区化推进,不靠会议推动、不靠口号刺激,而是“书记挂帅、一线作战”,把责任压实到人、项目落实到村。 全省要学的,不只是文件制度,而是洛阳这支“能打仗”的实战团队建设思路——人要选准、责要压实、干要落地。 启示五:要有“长期主义心态”,久久为功。 乡村工作不是“立竿见影”,更不是“短期出彩”,而是一场系统性、战略性的“慢工程”。洛阳的节奏把控非常清醒——不搞一窝蜂,不追求短期轰动效应,而是“两年一批、滚动推进”,以时间换空间、以阶段换突破。 嵩县明确八年干完一轮,强调“梯次推进、分层打造”;新安通过“一环一链三片区”布局,分片推进、逐步提升。这种“缓中求进”的心态,是乡村振兴走得远、干得实的根基。 其他地方在学习洛阳经验时,最要紧的,是要学它的“节奏感”“耐心”和“系统性”。 总之,为什么全省要学洛阳?表面上是看项目、看机制、看路径,其实更深层,是学洛阳对“片区化”这个方法论的深刻理解和务实运用。 洛阳真正把“片区化”用作了破局工具、系统抓手——用它重构资源配置格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整片打造、组团推进、全域提升”。 这,才是洛阳给全省上的一堂生动“方法论”课。 从“千万工程”浙江经验,到“片区组团”洛阳探索,今天的河南,正站在一个需要结构性转变的新起点上。如何让乡村振兴干得实、干得准、干得久?洛阳的答卷,给了我们一个方向。 而接下来,全省能否真正走出“片区化”的河南路径、干出和美乡村的特色样板,还要看各地能否学进去、悟出来、干上去。 方法有了,关键在于执行。路径明了,重在久久为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