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信息网】“应急尖刀兵”“救援急先蜂” ——记栾川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副大队长李晓蕾时间:2025-06-25 【乡村振兴信息网】( 常随良 )在栾川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提起副大队长李晓蕾,队员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跟着李队干,心里踏实!”自2009年12月3日加入栾川县森林消防大队(现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前身)以来,李晓蕾13年如一日扎根抢险救灾最前沿,用严管厚爱锻造队伍,以冲锋在前诠释担当,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应急先锋”。 严训为战:把“安全”刻进队员骨子里 作为主抓队伍日常训练的副大队长,李晓蕾深知救援战场瞬息万变,唯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训练场上,他立下铁规:体能不合格的加练、技能不达标的加训、协作不到位的复盘。面对个别队员的抱怨,他总严肃地说:“我管得严,是为兄弟们的命负责!” 为提升实战能力,他创新“情景模拟+盲演拉练”训练模式,模拟道路中断、通讯中断、极端天气等复杂场景,带领队员横渡、全装拉动。因平日严格训练的快速响应机制,栾川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队员们在全县森林火灾的扑救任务中,始终保持高效控制火势,救援过程“零伤亡”的惊人成绩。此外,他还积极参加执勤业务训练和大队正规化建设,在组织训练和日常管理中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向险而行:危急时刻喊响“跟我上” “李队的背影就是我们的方向标!”队员们回忆,每次执行任务,李晓蕾总是第一个踏勘现场、最后一个撤离。2010年7月19日至8月14日,栾川县遭遇特大洪灾,他带领队伍连续奋战20天:24日中午12时抵达兴华路段后,率先蹚入齐腰深的洪水营救被困群众;未及休息又接到潭头镇汤营村伊河大桥垮塌的命令,连夜奔赴现场开展搜救,直至失踪群众基本找回才得以休息。 2017年2月14日,陶湾镇某公司尾矿库6号溢流井坍塌,矿渣威胁周边村庄安全。李晓蕾迅速组织队伍装填沙土编织袋,连续24小时围堰封堵,成功将矿渣逼入过滤坑,阻止灾害扩散。 十余年来,他参与指挥森林火灾扑救200余起、抢险救灾行动60余场,创造“连续作战72小时扑灭跨区域山火”“深山成功营救被困游客”等典型案例,在他的带领下,栾川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更是被河南省减灾委员会评为“省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 铁汉柔情:兄弟们的“暖心家长” “训练场上他是‘铁面教官’,救援一线他是‘冲锋队长’,但回到队里,他更像我们的‘老大哥’。”队员们提起李晓蕾,眼里总带着暖意。 出勤前,他的“啰嗦”是队员们的“护身符”。栾川山高路险,每次进山执行任务前,他总要逐个检查队员的防护用品:“老商,你这登山鞋鞋底磨薄了,换我那双新的!”“小张,急救包里的物资再检查检查,山里摔一跤可没卫生室。”去年某次扑救山火时,正是他硬拽着新队员小黄换了双防滑靴,才让小黄在湿滑的陡坡上没摔下山坡。 任务中,他的“偏心”是队员们的“安心丸”。连续作战时,他总把最危险的探路任务留给自己,却悄悄给队员们的口袋中多放一块面包;夏季高温出警,他提前让炊事班煮好绿豆汤装在保温壶里,每隔两小时就喊“全体补水”——“脱水比受伤更危险。” 归队后,他的“操闲心”是队员们的“热乎气”。栾川多山,冬季出勤常遇零下低温,每次抢险归来,他总提前让厨房熬好玉米糁粥,装在保温桶里放在队大队走廊——“山里人胃寒,喝口热乎的才得劲。” “应急救援是拿命换命的事业,我必须对得起这身制服,更要对得起跟我出生入死的兄弟。”李晓蕾用责任与热忱,在伏牛山麓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蓝色防线”。他不仅带领队伍守护着群众安全,更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学习,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防火期来临时,他还组织多种形式的防火宣传,推动形成“群防、群管、群治”的良好局面,用青春、汗水和热血诠释着新时代应急人的赤胆忠诚。 【责任编辑:卢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