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信息网】缑山、缑氏、玄奘故里和双泉的故事时间:2025-02-14 缑山、缑氏、玄奘故里和双泉的故事
缑氏镇,因缑山而得名。缑山,也叫缑氏山。位于偃师区东南20公里的府店镇,海拔308米,四周景色清秀,平畴无际。她东望中岳嵩山,扼守轘辕关门户;南望小万安山,佛光九龙角水库;西傍马涧河,遥对小终南山高祖庙;北瞰伊洛,迢对北邙黄河。清乾隆皇帝在驻跸缑山时作《登缑山》诗中写到:“缑岭茏葱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这首诗,充分说明了缑山的周边的秀丽风光和丰厚的人文历史。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缑山(今在偃师县府店镇)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了两位神仙的缘故,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西王母姓缑,曾在此修练,故得名缑氏山,后世简称缑山。另一位是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王子乔、王子晋。《列仙传》记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他爱好吹笙,喜欢吹凤凰鸣叫的声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游时,遇见仙人浮丘公,他就跟仙人上了嵩山。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后来,家人桓良终于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对桓良说:“请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们来到缑氏山上,果然看见王子乔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他只是远远的看着人们,并不靠近大家。他举手向人们致谢意。几天后,他才驾鹤飞升。后人为了纪念他,在缑氏山和嵩山为他立了祠庙。因此,缑氏山在道家天下72福地中,被列在第60位。 缑氏山,又称“抚父堆”“覆釜堆”。《山海经》载:缑山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饮鹤池。《四渎记》上则将其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并排在了第六十位。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在缑山留下了大量赞美王子晋的篇章。 缑氏的另一个来源,是缑国。相传,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原姓侯冈),其后裔侯氏封地偃师东南部,称侯氏,建立侯国,因为侯和缑通假,也叫缑国。夏启建立夏朝后,他的后裔也封于侯国故地,也叫缑国,是夏商时的小方国。缑国所处的地方叫“费邑”,后来东周时候,滑国从滑县(有人说从睢县)迁到缑国的旧地,也称费滑。滑国旧地在今天缑氏、府店及登封北部一带。 春秋末年,秦国偷袭郑国失败,顺手牵羊把滑国灭掉了,滑地成为晋国的保护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韩国控制了洛阳周围,在滑国旧地设立了缑氏县,包含今天的缑氏、府店一带。缑氏县城多次变迁,隋唐时期,就迁到了今天的缑氏镇一带。 隋唐时代,洛州缑氏县城附近的陈堡村(今陈河村)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大和尚,就是闻名海内外的《西游记》里的唐僧的原型玄奘。玄奘的母亲信佛,其二哥陈素受母亲影响,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原名陈祎,天性聪颖的陈祎,自幼接触佛学经典,十一岁那年,玄奘随二哥到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在洛阳学经多年,而后遍访名师,钻研经典,发觉佛经内容相互矛盾,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探求佛教的奥秘。唐贞观元年(627年), 28岁的玄奘,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途。他行程五万里,历经17年,带着657部佛典返回故土。归国后,他在大慈恩寺开始了译经事业,九年间共译经1335卷,为弘扬佛教文化,促进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缑氏县后来归入偃师县,缑氏成为乡镇,成为玄奘故里。 双泉,也跟王子晋和浮丘公有关。在双泉村,有两个泉眼。两泉相距百米,呈东西对峙状,径丈许,东水小而西水大,“渊而不流”,晶莹碧透,甘甜清洌,天旱而不涸,雨涝而不溢,村人吃水全赖于此。村中有此二泉而得名,故村名亦曰“双泉”。 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得浮丘公接引而升仙。一天,他与浮丘公来到府店东门外的古滑城河边,见大水滔滔,浮丘公把道袍袖子一抖,说道:“休也。”从此,水就消失了,成了潜流,人们叫它“休水”。 原来,河中青龙正在推波助澜,幸亏它迅速遁入深潭,免遭搁浅之灾。因此,它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乘浮丘公与子晋云游之时,青龙便挟风雨雷电,兴风作浪起来,要水淹浮丘洞。浮丘公与王子晋归来,浮丘公手向空中一伸,说了声:“来!”一柄宝剑自天而降;又说:“弟子来,治服青龙!”王子晋与青龙未战几合,青龙体力不支,正好见土行孙自缑山而来,青龙上前一把抓住,让土行孙前边开路,青龙随后遁入地下逃跑。 子晋登高一望,见西边地面不断蠕动,就知青龙向西跑了,当追到高祖庙岭下时,子晋手执利剑,向刘涧河南边地下扎了二下。当宝剑拔出来时,竟涌出两股清水。人们传说,这两剑正好扎住青龙的眼睛,那泉水就是龙的泪水。从此,青龙安宁了,双泉村形成了“双泉”。 宋人文彦博经过双泉,诗云:“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 如今泉韵山庄,就在这青龙潜伏的刘涧河上,四季泉水涌流,景色优美,恰似人间仙境。(李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