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振兴 >>三农 >> 【乡村振兴信息网】偃师 “偃之有礼”望千年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信息网】偃师 “偃之有礼”望千年

时间:2024-04-25     作者:黄红立【转载】   来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未命名_副本25.jpg

偃师 “偃之有礼”望千年

《 河南日报农村版 》( 2024年04月25日 第 19 版)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丰收

偃师银条

偃师葡萄

偃师小麦飞防作业

  □黄红立 许金安 郭新波

  偃之礼在“最”。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筑城谓之偃师。

  20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发现偃师区二里头遗址,认定其是“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中相继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等诸多“中国之最”,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关键环节。

  更为精彩的是,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五谷齐聚。

  如今,依托夏商历史文化禀赋和伊洛河流域特色农业区位优势,围绕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方向,偃师紧紧围绕“政府引导、产业培育、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偃师在壮大特色产业中聚要素、育品牌,以偃师小麦、偃师银条、缑氏葡萄、邙岭黄杨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秀外慧中。

  偃师,偃之有礼。

  一粒小麦的力量

  仓廪殷实,国家之福,百姓之盼。

  偃师有耕地36.8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余亩。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偃师,“这碗饭”端得很稳当。

  偃师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久负盛名,1958年就获得河南省“小麦红旗县”称号。

  “20世纪中叶,岳滩镇岳滩村村民刘应祥因选育小麦品种名扬天下。”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说,“现在还有不少外地人到村里的刘应祥纪念馆参观,缅怀他老人家对旱地小麦高产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偃师一直就有一支过硬的小麦育种队伍,涌现出20余个小麦专家。其中刘应祥曾担任全国小麦专家组组长和专家顾问组组长,徐才智是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影响深远。

  至今,偃师依旧是全国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一“麦”传承,不会中断。

  4月21日,春到河洛。“随着气温的回升,麦田病虫草害也会逐渐增加。这个时期要根据麦田情况适时浇水、科学追肥,搞好病虫草害的防治。”偃师区大口镇的河南省亳都种业有限公司麦田里,偃师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飞跃,正在指导农户开展麦田管理。

  偃师良种繁育面积、品种、产量、规模不断增加。

  资料显示,偃师境内常年繁育小麦品种70余个,以偃师自育弱、中筋品种偃高21、偃亳369等为主导,其他外地品种为补充,年产良种5000多万公斤,供种覆盖面积400多万亩,良种销售辐射豫西、豫东、豫南和黄淮海小麦产区的安徽、河北、江苏等11个省市。

  传承迭代升级。

  偃师区小麦种业呈可持续发展和扩量增效态势。截至2024年3月初,偃师培育并通过审定自有知识产权小麦品种57个,其中国审品种4个,并获国家重大科技推广奖。

  传承使得产业链条更趋完善。

  偃师辖区内有小麦良种生产经营资质企业8家,其中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家、洛阳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3家、洛阳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2家,面粉加工企业5家,年生产加工面粉16万吨,销售收入4亿多元。

  2023年,偃师区成功创建省级小麦制种大县。

  偃师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偃师将围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种业振兴为契机,探索建立“育种专家+种子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扩大小麦良种繁育面积,做大做强良种繁育产业,擦亮小麦制种大县品牌!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偃师小麦力量无限。

  白花花的偃师银条

  白花花的偃师银条,并非常人心目中的贵金属。

  4月20日,偃师区伊洛街道的西银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内一派繁忙景象,销售大厅内前来购买银条的客商络绎不绝。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娴熟地对银条进行分装、打包、消毒、装箱,全力以赴赶订单。

  偃师银条是当地独特的一道美食罐头。

  “白菜九畦,难抵银条一席。”从谚语即知,这东西价值不菲;再用专属地冠名,更见其尊贵。

  据传偃师银条的种植栽培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传说宰相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偃师东寺庄一带并不大的区域内发现了一种“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作为“庖厨”出身的伊尹,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

  因该品种根茎洁白如银,百姓又能以此换回银子,坊间又随之将其称为通俗易懂的“银条”。

  《偃师县志》记载:“银条作为历代宫廷贡品,寺庄一带银条最为上乘。”明朝弘治年间就已成为名贵特产蔬菜,为历代宫廷贡品。

  1958年,周总理到寺庄视察,品尝银条后赞不绝口地说:“银条真是好菜哟。”

  1960年刘少奇主席到寺庄视察,寺庄人又用此菜招待了刘主席,刘主席风趣地说:“除了金条当属银条,好看又好吃。”

  2001年,出席上海APEC会议的各国元首在品尝过偃师银条后惊叹地称之为“世界奇菜”。

  2006年,偃师“银条炒虾仁”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满汉全席》擂台赛上一举夺魁,被评为中国烹饪的“金牌菜”。

  2009年,银条的种植栽培和烹饪技艺被录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些年,偃师一厂家开发了一款银条罐头礼品,外包装就是一个密码箱,密码箱上赫然写了“偃师银条”四个字,好玩、好笑、吉祥、拉风!

  2010年,偃师银条产量占全中国银条产量的95%以上。

  2023年,偃师银条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

  近年来,偃师区将传统农业种植与现代农业运营方式相结合,立足银条特色种植,加快发展龙头品牌农业企业,形成“基地+合作社+公司+农户”产业链,银条种植面积1800多亩,年产值4000余万元;银条罐头已发展至10余种,产品远销省内外以及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深受客商欢迎,被称为“世界奇菜”。

  偃师银条,财富象征。

  偃师葡萄扎根沃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陈列着一盒碳化葡萄,这已经不是葡萄,而是3800年的历史见证。

  偃师葡萄种植至少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出自河洛地区的《诗经》“王风”部分就留下了古代葡萄篇章。

  汉代后西域葡萄传入中原,广泛栽培。三国魏文帝曹丕认为葡萄可鲜食又能酿酒,在洛阳下诏发展葡萄种植,民间因此盛行葡萄种植和酿酒。

  偃师区农业农村局种植科负责人介绍说:偃师位居伊洛河冲积平原,质地壤质,含钾量大,有水而不湿、有沙而不松的土壤条件,光照时间充足,是全国冬季不覆盖栽培的中心地带,适宜种植葡萄。

  偃师葡萄果型端正,果面光洁、色泽鲜艳,多汁爽口,果肉松脆、风味芳香。

  2017年,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偃师葡萄”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一颗葡萄种下了一个希望,形成了一个品牌;一串葡萄串起了一个产业链,成就了一方百姓的致富梦想。

  为了鼓励发展葡萄产业,偃师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发展种植户按照3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为农户缴纳葡萄种植特色保险252元/亩,与科研院所合作赋能,实现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见端倪、有结果。

  偃师的葡萄产业链越拉越长,已经形成了葡萄种植农旅融合产业带。

  从出售鲜食葡萄,到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再到葡萄酒业,在偃师,葡萄结出了长长的“产业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亮丽名片。

  “中国葡萄之乡”缑氏镇,以207国道为主轴的长达8公里的葡萄产业带,形成了种植、旅游、采摘、仓储、加工、酿造、销售、运输物流一条龙的葡萄产业链条,直接或间接从事葡萄产业上万人。

  汉红酒业是葡萄深加工企业的龙头。

  这是一家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葡萄酒展示展览、旅游观光及世界葡萄酒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公司。

  这里有葡萄种植园500余亩,可自主生产高品质干红、甜红、葡萄蒸馏酒及白兰地等六大系列,日灌装规模可达6000余箱,庄园内还有文化产业园、葡萄酒展示展览中心、地下酒窖。

  目前,偃师葡萄种植面积已有3万余亩,总产值达4.9亿元,成功创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偃师葡萄榜上有名!

  偃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6%,建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位居洛阳市各县(区)第一位,辐射带动农户9万多户。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力方向。

  如今,偃师葡萄、偃师银条、偃师小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不止于此。“偃之有礼”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还有:邙岭黄杨、翟镇针织、火腿肠、大口草莓、鲜食玉米、牡丹石等,已注册产品种类45类。

  村民变成居民,村庄变成社区,随着偃师都市化的加速,田园乡愁还在,偃师变化的不仅仅是称呼和外表,更是内涵。

  夏都田园,偃之有礼。

  偃师区委副书记、区长 赵玉勋

  偃师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古城,素有夏商古都、玄奘故里、客家祖地、丝路起点之美誉。

  跳出偃师看偃师,立足全局谋发展。洛阳市委明确提出,偃师要深入推进“积极融入中心城区”主战略。

  偃师乡村地域广,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如何探索发展城区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城乡融合,“融”入洛阳中心城区?

  文化是偃师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我省《豫农优品天下行活动实施方案》将文化赋能列为“五大行动”之首,其中特别提到:将二里头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豫农优品品牌建设,开发豫农优品系列文创产品,生动描绘本地特色“豫农故事”。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偃师的小麦、葡萄、银条、鲜玉米、黄杨是偃师的特色区域品牌,如何借助文化赋能,创新内涵,以产业育品牌,以质量树品牌,以开放塑品牌,以文化润品牌,是偃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关键所在。

  偃师传统村落众多,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农业特色产业、红色资源、自然山水资源和康养资源;偃师的特色农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优质的农文旅融合性资源;偃师民俗资源丰富,可以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借力洛阳旅游城市流量密码,深度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双向交流,以农文旅融合创新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是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和美,乡村振兴的偃师样本,一定是同频共振。

  (本版图片由偃师区委宣传部提供)


16386751248220019999.png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08661122
13233915315
13837970112
18338879775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守信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